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科普文章 > 精神科 > 青少年情绪障碍 >

推开休学那扇门:困住孩子的是青春期情绪障碍,还是急需治疗的抑郁症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8字号:AAA

  《202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》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:全国初中阶段的休学率在短短几年内从0.38%攀升至0.97%,心理健康问题首次超越身体疾病,成为导致休学的首要原因,占比高达53.2%。

  在选择休学的青少年中,78.3%的人表现出显著的社交回避,而64.1%的人则伴随着躯体化症状,如头痛或肠胃功能紊乱等。

 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隐藏着无数陷入情绪困境的少年。

  为何疾病容易混淆?

  之所以容易混淆,是因为青少年障碍和抑郁症两者在外在表现上确有重叠,比如都可能表现为:

  情绪低落:经常显得不开心、沮丧。

  兴趣减退:对以前喜欢的事情(如游戏、运动)失去兴趣。

  易怒烦躁: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很大的脾气。

  然而,青春期情绪障碍更像是一场“阵雨”,而来势汹汹的抑郁症则是一场“连绵的阴雨”。关键在于程度、持续时间和功能性损害。

  简单来说: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只是偶尔影响生活,那更可能是成长中的烦恼;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侵蚀了TA的学习、社交和身心健康,我们就必须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可能。

  家长应该怎么办?

 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,家长的角色不是法官,不是医生,而是细心的“侦探”和坚定的“盟友”。

  第一步:细心观察

  不要一上来就问“你到底怎么了?”或“为什么又不开心?”。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审问而更加封闭。

  观察行为变化:

  TA的作息规律吗?吃饭香吗?还和好朋友联系吗?手机上浏览的内容有没有异常?

  倾听弦外之音:

  当孩子说“好累啊”、“没意思”时,这可能是TA发出的求救信号。试着回应:“我感觉你最近好像很累,愿意和我聊聊吗?”而不是“小孩子有什么可累的!”

  第二步:真诚沟通

  创造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、被接纳的沟通环境。

  表达理解与接纳:告诉孩子:“无论你开心还是难过,我们都爱你。有情绪是正常的,我们可以一起面对。”

  放弃说教:避免使用“你应该想开点”、“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,你要坚强”这类话语。这只会增加孩子的内疚感。

  聚焦“感受”:多问“你感觉怎么样?”,少问“你为什么要这样?”。

  如何科学应对疾病

  区分情绪障碍和抑郁症,是专业医生的工作。

  如果您的观察和沟通后,怀疑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,最重要的一步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(或儿童心理科),而不是求助算命、心理咨询机构或自我诊断。

  医生会通过专业的访谈和评估工具,做出科学的判断。

  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JXR 2025 9.28
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