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相情感障是我国六大重性精神疾病之一,与精神分裂症、偏执性精神病、分裂情感性障碍、癫痫所致精神障碍、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并列。这种常被误解为 “情绪反复无常” 的疾病,其严重性远超想象,背后藏着多方面不可忽视的危害。
双相情感障碍为何被归为 “重性精神疾病”?
1.症状极端,社会功能严重受损
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是情绪 “过山车式” 极端波动:躁狂发作时,患者情绪异常高涨,思维奔逸如 “停不下来的马达”,常做出冲动行为 —— 比如毫无规划地巨额消费、冒险投资,甚至不顾危险飙车;睡眠需求锐减,每天只睡 2-3 小时仍精力旺盛,却意识不到自身异常。
而抑郁发作时,又陷入截然相反的状态:持续情绪低落,对以往热爱的事提不起兴趣,连吃饭、洗澡都觉得 “没力气”,严重时会滋生强烈的自杀念头。发作期的患者大多丧失自知力,不认为自己 “有病”,无法正常工作、学习,甚至因冲动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,社会功能近乎瘫痪。
2.容易反复,自杀风险极高
双相情感障碍极易复发,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或者好转后再次遭受刺激,病情都容易反复,症状也会不断加重,长期反复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,认知能力下降。
更可怕的是其极高的自杀风险:临床数据显示,约 25%-50% 的患者曾尝试自杀,15%-20% 最终死于自杀,这一比例远超普通人群,是精神疾病中自杀风险最高的疾病之一。
3.共病多、治疗难,易被误诊
患者常同时合并焦虑障碍(如惊恐发作)、物质滥用(酒精、毒品依赖)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,这些问题会 “叠加” 病情,让治疗更复杂。部分患者在发作时还会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,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,延误最佳治疗时机。
治疗上,有些患者由于对药物反应不佳,或因 “觉得自己好了” 擅自停药,导致病情反复;加上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的缺失,很多患者陷入 “治疗 - 复发 - 再治疗” 的恶性循环。
4.家庭负担重
躁狂期患者可能做出非理性决策,比如巨额借贷、盲目投资,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;抑郁期患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,需家人长期照护,家属既要承受经济压力,还要面对患者的负面情绪,心理负担极大。
早诊早治,别让 “病耻感” 耽误治疗!
尽管危害极大,但很多人对双相情感障碍存在误解:有人觉得是 “性格问题”,有人因 “怕被说有精神病” 而回避就医,导致约 60% 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,平均延误 5-10 年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其实,双相情感障碍并非 “不治之症”:通过 “药物治疗 + 心理干预 + 生活调整” 的规范方案,多数患者能稳定病情,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很多患者能像普通人一样结婚、工作、组建家庭。
消除病耻感,提高就医意识,是帮助患者走出困境的第一步。如果身边有人出现 “情绪极端波动 + 功能受损” 的情况,别忽视、别指责,及时建议其到专业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—— 早一天干预,就少一分风险,多一分回归正常生活的可能。
*声明:文中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,不可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与治疗。
JXR 2025 11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