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假结束心好累?“假期分离焦虑”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!

  长假结束的第一天,一种名为“假期分离焦虑”的情绪也悄然在社交媒体上蔓延。

  什么是“假期分离焦虑症”

  它本质上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交织引发的适应性障碍和情绪低谷。其核心表现非常鲜明:

  情感上的失落与留恋

  与家人、挚友分别时心头涌上的酸楚;对故乡、对无忧无虑的假期生活的深深眷恋。

  身体上的疲惫与倦怠

  感觉比上班还累,提不起精神,注意力难以集中,甚至伴有失眠、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。

  工作/学习上的效率低下

  “节后综合征”的典型表现,坐在工位或书桌前却心神不宁,思维迟缓,任何任务都显得异常艰巨。

  “假期分离焦虑症”并非临床医学诊断名词,而是复工后感受到的一系列身心不适。很多人长假以后会失眠、疲乏无力、精力不集中、情绪不好,甚至有人心慌胸闷,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,这个就是“假期分离焦虑症”。

 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“焦虑”

  这种情绪并非矫情,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和生理原因:

  “快乐中断”的心理落差: 长假期间,我们从高压、规律的工作学习中抽离,进入一个以放松、享乐和社交为主的“平行世界”。当这个美好的“泡泡”被戳破,大脑无法立刻适应两种状态的急速切换,巨大的心理落差便直接导致了失落和焦虑。

  生活掌控感的再度移交:假期里,你是时间的主人,可以自由决定做什么、不做什么。而回到工作岗位,时间被任务和截止日期重新切割,这种个人掌控感的削弱,会本能地引发不适与抗拒。

  被“报复性回归”的压力: 假期像一个短暂的“压力真空期”。当我们回归,那些被暂时搁置的工作、学业、人际关系难题并不会消失,而是成倍地堆积在眼前,这种“债主临门”的压迫感,足以让任何人感到焦虑。

  社交连接的切断:对于返乡的人来说,与亲人的分别意味着一种高强度、高温度的情感支持的暂时缺失。从热闹的大家庭回归到可能独居的城市生活,社交温度的骤降也会带来强烈的孤独感。

  如何平稳过渡,实现“软着陆”

  面对这份如期而至的“分离焦虑”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行动,帮助身心实现平稳过渡:

  1、设置“缓冲带”,而非“急刹车”

  不要要求自己在复工第一天就火力全开。可以从一些简单、机械、易完成的任务入手,比如整理邮件、制定本周计划、清理桌面等。用“完成小事”带来的成就感,逐步重建对工作的信心和节奏。

  2、重建生活的“秩序感”

  尽快恢复规律的作息,准时三餐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适度的体育锻炼,如慢跑、瑜伽、散步,能有效提振精神,释放压力荷尔蒙,是驱散低迷情绪的良药。

  3、创造“微小期待”,对冲失落

  在回归日常的同时,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一些值得期待的小事:预订一场周末电影,计划一次朋友小聚,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,学习一道新菜。这些未来的“小确幸”能有效抵消对假期结束的遗憾。

  4、保留“情感连接”,而非彻底告别

  整理假期的照片和视频,与家人朋友分享回味;把从家乡带回的特产或纪念品放在显眼处。这些行为并非沉溺过去,而是提醒自己,美好的情感连接依然持续,为日常注入温暖的底色。

  5、 接纳并正常化情绪

  最重要的一点是,理解并接纳这种焦虑是正常的、普遍的。它不代表你脆弱或懒惰,而是身心在发出需要调整的信号。与同事、朋友交流感受,你会发现大家“同病相怜”,这种共鸣本身就能极大地减轻心理负担。

  “假期分离焦虑症”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本能眷恋的证明。它提醒我们,那些与所爱之人共度的、自由舒展的时光是何等珍贵。

  当焦虑来袭,请对自己宽容一些。给自己几天时间,循序渐进,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,如果长期困于焦虑无法缓解,请及时求助专业医生。

JXR  2025 10.10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