频繁胸闷心慌,急诊却查不出心脏病?医生提醒:警惕焦虑在“伪装”

  在日常生活中,不少人曾经历过这样的困扰:突然一阵心慌、胸闷,甚至感觉胸口疼痛、喘不上气,严重时仿佛心脏病发作,让人恐惧不已。然而,匆匆赶到医院,做完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甚至冠脉CT等一系列检查后,却被告知“心脏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”。

  这时,我们或许应该将目光转向另一个潜在的“肇事者”——焦虑情绪。

  【真实案例】

  “那种感觉太可怕了,心脏咚咚咚像要跳出来,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,我一度以为自己要猝死了。”三十岁的白领王先生(化名)向医生描述,他曾在三个月内两次因突发胸痛拨打120急救电话,但两次急诊检查结果都一切正常。最终,在医生的建议下,他走进了临床心理科,被诊断为“急性焦虑发作”,也称“惊恐障碍”。

  情绪问题,为何会身体不适?

  为什么焦虑这种情绪问题,会表现出如此逼真的心脏不适症状?

 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王奎星主任解释道:“这并非‘想象出来的病’,而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反应。当我们处于强烈的焦虑或恐惧状态时,大脑会启动‘应激警报系统’,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分泌。”

  “这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:心跳加速、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准备‘战斗或逃跑’,从而导致心慌、心悸;呼吸变得急促浅快,可能导致过度换气,引发胸闷、胸痛、窒息感;全身肌肉紧张,特别是胸部肌肉的持续紧绷,也会模拟出心脏病的疼痛感。”

  简单来说,是大脑错误地拉响了身体的火警铃,让您的身体真实地进入了一种高度戒备的“假想险境”中。

  “心病”还是“心脏的病”?

  虽然症状相似,但焦虑引发的身体症状与真正的心脏病之间,存在一些可供甄别的差异。

  从疼痛的感觉和位置来看,焦虑引发的胸痛常常位置不固定,可能呈现游走性,一会儿是针刺样的感觉,一会儿是持续的闷痛,持续时间长短不一。而典型的心脏病疼痛(如心绞痛、心梗)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,是一种更具压迫性、紧缩感的疼痛,仿佛有重物压在胸口。

  在诱发和缓解方式上,两者也大有不同。焦虑症状常常在休息、安静、压力大或情绪波动时“无缘无故”地发作,有时反而在活动或注意力被分散后有所减轻。相反,心脏病的发作多与体力消耗、情绪激动等直接相关,通常在停止活动、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得到缓解。

  此外,伴随的症状也是重要的鉴别点。焦虑发作时,除了心慌胸闷,患者常常会伴有过度换气导致的手脚发麻、头晕、以及一种强烈的、莫名的恐惧感或濒死感。而心脏病的典型发作,则更可能伴随大量冷汗、恶心呕吐、疼痛向左肩背部放射,以及严重的呼吸困难。

  精神科主任王奎星郑重提醒,任何首次发生、无法解释的胸痛、心慌,都必须首先前往医院,通过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等专业检查,排除心脏等器质性病变。这是保障生命安全不可逾越的第一步,绝不能仅凭症状臆断而延误诊治。

  排除了心脏病,如何应对?

  当经过心内科医生全面检查,确认心脏健康后,如果症状仍反复出现,就应积极考虑焦虑状态的可能。

  请前往精神心理科(临床心理科) 进行评估。医生会通过专业问诊和量表评估,判断是否存在焦虑障碍。

  在医生指导下,使用抗焦虑/抑郁药物(如SSRIs/SNRIs类)调节大脑神经递质,结合心理治疗从根源上降低焦虑带来的生理反应,减少身体症状的发作。

  频繁的胸闷、心慌,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。它可能在警示心脏的风险,也可能在诉说心灵的超载。正确识别、科学应对,才能解除这场“假警报”,让身体和心灵一同恢复平静与健康。

  *声明:文中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,不可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与治疗。

JXR 2025 10.16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