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孩子已经大半年没抽了,药是不是可以停了?”
“我最近一次发作都是一年前了,我这病算好了吧?”
对于癫痫治疗,很多人将“不发作”视为痊愈的唯一标准。然而,我院神经内科杨红宣主任却指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,并强调:“临床不发作,仅仅是癫痫治疗的第一步,远非终点。 贸然减药、停药,可能导致前功尽弃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癫痫持续状态。”
那么,除了“不发作”,判断癫痫病情是否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指标究竟是什么?深耕癫痫诊疗领域四十载,杨红宣主任凭借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丰富的临床实践,成功帮助众多癫痫患者走出疾病阴霾、重建生活信心。基于这四十年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,他针对患者普遍关心的 “病情是否真正受控” 这一核心问题,为我们揭示了以下三个核心维度。
指标一:脑电图的“沉默”——异常放电是否消失
癫痫的根源在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、过度同步放电。杨主任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“一次癫痫发作,好比一场‘脑内地震’。虽然大地震(临床发作)停了,但地下的余震和小震动(异常放电)可能还在持续不断。”
许多患者即使长时间没有临床发作,其脑电图(尤其是长程视频脑电图)仍可能记录到痫样放电。对此,杨主任强调:“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‘临床下放电’,它意味着大脑的癫痫灶仍然活跃,病情并未真正稳定。它是癫痫复发的‘潜在火种’,也是影响认知功能的‘隐形杀手’。”
因此,定期复查脑电图,是评估疗效、考虑减停药的重要客观依据。
指标二:药物的“依赖”程度——能否安全撤药
药物治疗是癫痫的首选方案,但治疗的目标并非终身服药。杨红宣主任指出,评估疗效的第二个关键指标,是看患者在未来是否具备安全撤药的可能性。
“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是,在持续规范用药下,患者达到长期无发作,并且脑电图恢复正常。在此基础上,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癫痫类型、病因、病程等多方面因素后,制定科学的、循序渐进的减药方案。”杨主任解释道,“如果一名患者一旦尝试减药就立即复发,说明他的大脑功能尚未建立稳定的自身平衡,病情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‘控制良好’。”
成功减停药物且长期不复发,是迈向痊愈的一个里程碑。
指标三:生活的“回归”——社会功能是否恢复
这是最容易被忽视,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点。癫痫的治疗,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,享有高质量的人生。
“我们不仅要治‘病’,更要治‘人’。”杨红宣主任语重心长地说,“如果一个孩子不再发作,但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变得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,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;或者一个成年人因为患病标签而不敢社交、无法工作,产生严重的自卑和抑郁情绪,这能算治疗成功吗?显然不能。”
因此,治疗的第三个关键指标,是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:
认知功能: 记忆、思维、注意力是否受损或得到改善?
心理健康: 是否存在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?
生活质量: 能否正常学习、工作、社交和建立家庭?
杨主任最后强调,癫痫诊疗从来不是 “只看发作与否” 的简单判断,而是需要从生理指标、用药安全、生活质量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的系统工程。他提醒广大患者及家属,切勿因短期无发作就放松警惕、擅自减停药,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指导,定期复查脑电图、及时沟通身体与生活状态,让治疗不仅停留在 “不发作” 的层面,更能切实帮助患者全面恢复社会功能,真正回归正常、有质量的生活。
JXR 2025 10.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