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压高”和“低压高”哪个更危险?应该重点控制哪个?一次说明白!

  很多人测血压时,会盯着数值犯迷糊:高压(收缩压)高了担心,低压(舒张压)高了也焦虑,到底这俩哪个更危险?是不是只要其中一个正常就没事?其实,无论是 “高压高” 还是 “低压高”,都可能损伤身体,只是危害特点、高发人群不同,控制时也需针对性应对 —— 今天就把这事彻底说清楚。

  先明确两个关键概念:高压(收缩压) 是心脏收缩时,血液对血管壁的最高压力,正常应<120mmHg;低压(舒张压) 是心脏舒张时,血管壁承受的最低压力,正常应<80mmHg。只要其中一项≥140/90mmHg(或不同日三次测量≥130/80mmHg,即新诊断高血压标准),就属于高血压,都需要重视。

  先搞懂:“高压高” 和 “低压高”,各爱找哪些人?

  “高压高”(收缩期高血压)更常见于中老年人。随着年龄增长,血管会慢慢失去弹性,像老化的橡胶管一样变脆、变硬(动脉粥样硬化),心脏收缩时,血管没法灵活扩张缓冲压力,就会导致高压升高,而低压可能正常甚至偏低(比如 150/70mmHg)。

  “低压高”(舒张期高血压)则多盯上年轻人。现在不少 20-40 岁的人,因为长期熬夜、高盐饮食、久坐不运动、压力大,血管弹性没大问题,但外周血管阻力变大(比如血管收缩太紧张),心脏舒张时,血管没法充分放松,血液回流受阻,低压就会升高(比如 120/95mmHg),这类人往往还伴有体重超标、血脂异常。

  关键问题:哪个更危险?其实没有 “更”,只有 “都危险”

  很多人觉得 “高压高更吓人”,或者 “低压高是年轻人的事,不用管”,这都是误区 —— 两者长期不控制,都会对心、脑、肾、眼等 “靶器官” 造成不可逆损伤,风险没有本质区别:

  对心脏:无论高压还是低压高,都会让心脏长期 “超负荷工作”,慢慢引发左心室肥厚,进而增加冠心病、心力衰竭的风险;

  对大脑:会加速脑血管硬化,容易诱发脑梗塞、脑出血,尤其是 “高压高” 的老年人,突发脑卒中的风险更高;

  对肾脏:长期高压会损伤肾小球,导致蛋白尿、肾功能下降,严重时发展成尿毒症;

  对血管:“低压高” 的年轻人,虽然血管弹性好,但长期外周阻力大,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等年纪大了,很可能变成 “高压低压都高” 的混合型高血压,风险叠加。

  简单说:年轻人的 “低压高” 是 “隐形预警”,不控制会提前透支血管健康;老年人的 “高压高” 是 “显性危机”,不控制容易直接诱发急症 —— 两者没有 “谁更危险”,只有 “不控制就都危险”。

  重点来了:该重点控制哪个?答案是 “两者都要达标”

  高血压控制的核心不是 “盯着某一个值”,而是让高压和低压都降到目标范围,具体目标要根据年龄、是否有基础病(如糖尿病、肾病)调整:

  一般成年人:目标是<130/80mmHg;

  65 岁以上老年人:可以适当放宽到<140/90mmHg,若身体能耐受,最好也降到 130/80mmHg 以下;

  有糖尿病、肾病的人:无论年龄,都建议控制在<130/80mmHg。

  比如 “高压高” 的老人,不能只盯着高压降,还要注意低压别低于 60mmHg(太低会影响脏器供血);“低压高” 的年轻人,也不能只降低压,若高压也接近 130mmHg,也要一起控制 —— 总之,要在医生指导下,让两个数值都 “踩在安全线内”。

  最后提醒:控血压,这 3 件事比 “纠结哪个高” 更重要

  别凭感觉判断:很多人血压高时没头晕、头痛,觉得 “没事”,但实际上血管已经在受损。建议成年人每年测 2-4 次血压,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测 2 次,用电子血压计在安静状态下测量(测前休息 5 分钟),结果更准确;

  先调生活方式,再遵医嘱用药:无论哪种高血压,都要先改习惯 —— 低盐饮食(每天<5 克盐)、每周运动 150 分钟(如快走、慢跑)、戒烟限酒、减重、少熬夜;若 3-6 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,及时用降压药,别觉得 “吃药会依赖”,比起药物副作用,血压高的危害更大;

  别自行调整药量:有的 “高压高” 患者觉得 “低压正常,就少吃点药”,结果高压反弹;有的 “低压高” 患者觉得 “年轻人扛得住,不吃药也行”,结果拖成混合型高血压 —— 用药、减药都要听医生的,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方案。

  总之,“高压高” 和 “低压高” 不是 “二选一” 的危险,而是 “都要防” 的健康问题。别纠结 “哪个更危险”,不如从今天开始,定期测血压、好好控血压 —— 血压稳了,心脑肾的安全才有保障。

JXR 2025 9.16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