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章来自于《鲁网》
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领域,高亮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治疗理念,帮助众多家庭走出困境。他常强调"家庭是多动症孩子康复的第一课堂,家长的积极干预,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。
接下来,将通过真实案例与科学方法,深入了解家庭干预在多动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实践策略。
案例直击:家庭干预如何改变孩子
案例一:小宇的专注转变
小字是个 10 岁男孩,患有多动症,在学校注意力不集中,作业拖拉,在家写作业时,常常被窗外的声音、玩具吸引,一小时的作业能磨蹭到半夜。家长尝试过批评、催促,效果却适得其反。找到高亮主任后,高医生为小字制定了治疗方案,并重点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干预。
高医生建议家长重新规划小字的学习空间,将书房里的玩具、电子产品全部移走,只摆放必要的学习用品,打造简洁、安静的学习环境。同时,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:将作业拆分成 15-20 分钟的小任务,每完成一个任务,小宇就能获得一个积分,累计积分可兑换周末去公园玩耍、看电影等奖励。此外,家长每天安排 30 分钟与小宇一起进行亲子阅读,通过共读故事书,培养他的专注力。
经过三个月的家庭干预配合药物治疗,小字的变化显而易见。他能专注完成作业,不再频繁分心,学习效率大幅提在学校的表现也逐渐好转,成绩稳步提升。
追根溯源:多动症的病因剖析
1.遗传因素:基因密码的“小差错
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,研究表明,约 75% 的患者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。某些特定基因,如多巴胺受体基因(DRD4)、血清素转运体基因(5-HTT)的突变,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。就像电路中的开关出现故障,导致大脑信号传输紊乱,使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冲动等症状。
2.大脑发育异常:神经环路的“延迟启动”
多动症孩子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。高亮主任团队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(fMRI)发现,这类孩子的前额叶皮层、基底神经节等区域发育迟缓,负责执行功能(如注意力、自控力)的神经环路连接较弱。这就好比电脑的核心处理器性能不足,难以高效处理学习、社交等复杂任务,从而表现出易分心、做事难以坚持等问题。
3.神经递质失衡:大脑“信使”的“交通堵塞”
大脑中的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,如同传递信息的“信使”。当这些"信使”分泌不足或传说不畅时,大脑各区域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。例如,多巴胺水平较低,会导致孩子缺乏动力和专注力,去甲肾上腺素失衡,则可能让孩子难以控制冲动行为,像无法克制突然插话、抢夺物品等举动。
4.环境因素:成长土壤的“隐形影响
孕期与产期风险:母亲孕期吸烟、酗酒、感染,或孩子出生时出现早产、低体重、窒息等情况,都可能增加多动症的发病几率,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。
成长环境;长期处于高压、混乱的家庭环境,如父母频繁争吵,、过度严厉或溺爱,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:此外铅、汞等重金属污染,以及食品中的人工添加剂,也可能干扰孩子的神经系统,诱发多动症。
高高主任家庭干预核心策略
1.环境优化:打造专注力“温床”
高医生指出,混乱、嘈杂的环境会加重多动症孩子的分心症状。家长应做到:
学习空间简洁化:书桌只摆放当前任务所需物品,避免过多装饰和杂物;
减少干扰源:控制电子产品使用,写作业时关闭电视,手机调至静音;
设置规律作息:固走起床、学习、运动、睡觉时间,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。
2.行为管理:用正向激励代替批评
制定清晰规则:规则简单易懂,如“写作业时不离开座位"“"玩完玩具要收拾”建立奖励机制: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奖励,如积分兑换小礼物、亲子活动,
避免过度批评: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,用“我希望你.…"代替指责,例如“我希望你能先完成作业,再去玩游戏”。
3.情绪支持:做孩子的“情绪导师”
情绪识别训练:通过绘本、动画教孩子认识不同情绪
示范冷静方法:家长以身作则,遇到问题时先深呼吸、冷静思考
倾听与共情:孩子情绪低落时,耐心倾听,给予拥抱和安慰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。
多动症的治疗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家庭干预如同照亮孩子康复之路的明灯。在高亮主任的专业指导下,无数家庭通过科学的家庭干预,帮助孩子克服多动症的困扰,重获健康与快乐。如果您的孩子也正在与多动症抗争,不妨从家庭干预做起,与医生携手,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。